很长一段时期,农户贷款必须找传统金融机构,但贷款门槛高、周期长令不少农户望而却步,甚至不得不转向月息三四分的高利贷。如今,农户贷款不再“高不可攀”,借助向互联网金融主体申请贷款,农户生活消费、种养殖、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现在做得多,一个月三四十单。”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一家P2P公司业务员李萌说,又是一年春忙时节,农民春耕、种植、购买农资等均需大量资金支持,贷款订单很多。对于资本下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这是一年中难得的旺季,也是“拉拢”客户的好时机,蚂蚁金服、京东、P2P网贷等众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逐鹿其中。
跑马圈地
“基本上天天跑村里,包括前期发展客户、后期客户维护以及中期的回访调查。”李萌告诉新金融记者,其所在的P2P公司总部在北京,为适应资本“下乡”的节奏,公司在县里、乡镇两级分别引入了加盟企业,借其本土化优势收集客户信息及把关风险。
身处业务一线,李萌对“三农”客户的需求十分熟稔。据她介绍,农民的贷款用途多为生产投资,借款对象包括普通农民、农村专业合作社、香菇基地种植户、草莓(亲子采摘)种植户以及承包山地的桃农等,蔬果农产品经加工、包装后可进入城市商超销售。
可以说,农户贷款紧随农业生产周期而变。像春耕时期,农民购买种子、树苗、化肥需要资金支持,以贷款三五万元居多。到了夏秋时节,农民田地里的收入较多,成为重要的还款来源。冬天里,很多农民也没闲着,饲养牛羊、鸡鸭、猪等牲畜,尤其到了繁殖期,饲料投资均需资金支持。
尽管如此,发展业务靠坐等客户上门显然不够。“经常分发宣传彩页、找村委会对接村民贷款需求、老客户推荐等都可发展客户。”李萌称,目前农户贷款半年月息1.33分,一年期则月息1.5分,合算下来年化利率大概18%。
众多互联网金融主体在农村市场掀起新一轮跑马圈地热潮。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以阿里、京东、苏宁等为代表的电商金融和以翼龙贷、宜信为代表的网贷金融。
就在3月28日,蚂蚁金服正式启动“千县万亿”计划,通过整合“互联网+城市服务”、“互联网+生活商圈”以及“互联网+创业金融”等业务资源,将“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延伸。其中,浙江省安吉县被选为首个试点地区,未来网商银行将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向当地居民提供电商在线贷款、县域居民创业及大学生返乡创业贷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
另一位互联网金融大佬——京东金融同样加速布局农村金融市场,陆续开发了京农贷、乡村白条等产品,既对接农民生产、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诸多环节的信贷需求,亦计划将京东消费金融、理财、支付、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引入农村市场。
除了阿里和京东,翼龙贷、宜信等P2P网贷亦不甘落后,纷纷杀入农村市场。比如宜信已在90多个农村地区设立贷款网点,并陆续开发宜农贷、农商贷、宜信农资租赁等农村金融产品;翼龙贷则在乡镇地区设立上万个贷款点,并向农村地区发放贷款百亿元。
信用VS风控
“我们只负责收集客户资料,进行贷前调查,经过层层审核后,贷款资金由总部直接打款至农民账户。”李萌称,贷前一般会通过家访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以及该客户在村里的信誉、人际关系等。
记者注意到,互联网金融开发的农户贷款大部分为纯信用贷款,如何防控风险成为各家必修之道。例如,人行征信查询、实地家访、邻里走访、电话抽查等都是常见的风控手段,还有的企业会根据贷款农户的资金使用去向,直接与农产品渠道经销商、农资生产企业等第三方企业建立合作并划拨贷款,实现专款专用。
“家访的时候,客户要提供6位紧急联系人,以及近3个月的通话详单,我们会从电话详单中随机提取号码进行电话咨询。”李萌表示,同村邻里之间有时碍于情面只说客户的好,而无法获知客观情况,而电话抽查弥补了这一不足。万一查出客户资料真实性存在问题,该客户将被列入公司黑名单,不再向其提供贷款。
在盈灿集团副总裁、网贷之家CEO石鹏峰看来,中国农村遍布全国,各地情况差异性较大,虽然目前国家开放了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抵押,但估值和变现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总体来看,农村金融仍以信用和担保类贷款为主,其违约率和不良率相对较大,可控性不强。
其实与城市市场相比,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主要难点和风险就在于农村金融的环境复杂,标准化程度极低,各方面基础架构设施完备程度也相对城市低很多,对于违约的控制难度较大,借款人违约成本较低。
李萌所经手的贷款单中便出现了逾期情况。按照先息后本的约定,贷款客户每月需返还利息,一般无法及时还上利息的客户也容易出现逾期。“此时贷后部介入协调,到客户家里了解逾期原因,看问题出现在哪里,如果客户限期内实在没有还款能力的话只能做延期,相当于二次贷。”据她透露,一旦逾期,农户必须支付一定的惩罚利息,比如贷款6万元,每天必须交纳30元的逾期费用。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常巨大也非常有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其标准化程度极低,各地人文环境复杂,所以并不容易渗透。”石鹏峰认为,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会给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带来鲶鱼效应,但也需要循序渐进,切勿盲目跑马圈地。
新金融记者 袁诚